1)第一百八十八章 梓州投归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李继岌长得还挺有武人气概,方面大脸,威武雄壮。

  只不过现在有些卑躬屈膝,“末将早打算入长安献兴元全境,但恐蜀中王建偷袭,所以一直未成行。”

  “哦?辛苦将军了,兴元全境一人未伤,一人未死,皆是将军之功。”虽然不喜欢李继岌这么奉承,但兴元全境和平收复,也算他的一份功劳。

  李继岌一脸喜色,又拍了几句马屁。

  有什么样的主将,就有什么样的副将,兴元城中的副将大多跟李继岌一个德性,一脸阿谀之象。

  这些人肯定不能继续留在兴元,城中的四万大军也开始裁汰,择其青壮剽悍者充入唐军,老弱者充入辅军,不愿从军者,发放盘缠,自行归乡务农。

  一时间皆大欢喜。

  唯一不欢喜的就是李继岌,只得了一个兴州郡公,还被送往长安闲养,连他手下将领都混了个辅军司马,几次三番在李晔表示自己还能打,还能为大唐出力。

  这就是没有眼力的表现了。

  如果早早投归朝廷,李晔不说封他个指挥使,就是枢密副使都是有可能的。

  大军兵临城下,你才不情不愿的投降,性质就不一样了。

  这年头能打的人还少吗?还要有脑子啊,幸亏李继岌遇到是李晔,若是朱温,还跟你废什么话,直接送你上天,岂不是更省事?

  现在唐军的选拔机制已经完善,军中将才层出不穷,也不需要一两个有勇无谋的将领。

  再说李晔也不记得历史上李继岌有多能打。

  闹腾了几次,李继岌也就认命了,乖乖领着自己老小去长安了。

  自安史之乱以来,关中大地上叛军、吐蕃、乱军,你方唱罢我登场,长安六陷,天子九逃。

  当然,由于李晔的穿越,天子九逃省了三次。

  关中就像一个漏风的筛子,百姓为躲避战乱,远一点儿的去蜀中,近一点的去兴元。

  兴元与京兆同级,自德宗时代起就用心经营,唐末更是成了百姓的避乱首选之地。

  典册上记录的人口就有七万户,还不算这几年新流进的难民。

  现在东西两川也在大战,人口回流一部分,算是意外之喜。

  经过李茂贞和李继岌这几年的祸害,城中存粮也不多,民间存粮被李继岌搜刮的差不多,若是李晔晚一个月来,以兴元现在人口,搞不好要发生大规模饥荒。

  人多了,粮食就少了,几十万张嘴,就是几十万个无底洞。

  关中粮食勉强够用,但要支援兴元,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  没办法,李晔只能把赵崇凝调回,去荆襄购买。

  荆襄北拥南阳平原,南依江汉平原,水网发达,赵家父子经营多年,又无大战,有钱有粮是肯定的。

  三日之后,赵崇凝带着崔源照赶到兴元,正好赵匡凝去荆襄买粮,崔源照带人在兴元统计人口。

  李晔大军驻扎在兴元,南边的王建慌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