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王小波到底留下了什么_王小波作品系列 时代三部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作者:橡子

  以一种王小波式的散漫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做了一个纪念王小波的专辑,也就引发了我对王小波现象的散漫联想。本来,对热点话题说东道西并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行径,不过,考虑到关于王小波的误会如此之多,好象不说点什么,反倒更不值得骄傲。除了奴性之外,还有懒惰会让人沦为沉默的大多数,所以,克服懒惰,应该也算是纪念王小波的一个好办

  法吧。

 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是一本向来张扬自己的人文色彩的刊物,这种刊物在目前的话语圈里还是不多见的。有人说,有关方面专门给这本杂志“开了个口子”,让一些人可以通过它发出不同的声音。如果这个“口子”的确存在的话,那么,这个纪念王小波的专辑是很可耻的,因为,不仅没有出现什么让人惊喜的不同声音,甚至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声音。它似乎想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推理:王小波的杂文主要是由《三联生活周刊》发表的,而这位死者的杂文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,所以,如果说王小波对时代有什么巨大影响的话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无疑有着很大的功劳。这个专辑的另一个主题是,王小波的主要思想贡献在于有趣和自由,他的书和文章甚至缔造了一代自由分子。我在看到自由分子这个词组的时候是吓了一跳的,不明白为什么编辑们挖掉了中间的“知识”两个字,这种阉割究竟是出于科学的考虑呢,还是因为那个“口子”并不存在?说实话,我很困惑。

  借一个著名的死者提升自己的文化地位,这种做法无须厚非,只要杂志与死者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瓜葛。从朱伟先生的回忆里,我们看到了王小波与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密切关系,所以,我很赞赏杂志的做法,这既是聪明的,对读者也是有益处的。问题在于,这么好多一件事,为什么会做得如此让人不信服呢?我想了想,决定把原因归结为做专辑的人并不真的理解王小波的文化遗产。

  王小波是个自由知识分子吗?应该是。他从西洋留学回国,按照现而今的说法是一只“海龟”,在集体的潜意识里,这就意味着他拥有更“先进”的思想资源;他本来担任教职,却辞了职专事写作,这种不依靠体制谋生的生活态度也很自由(如果不考虑图书和杂志编辑也是体制和权力的代表的话);他写过一篇文章叫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,人们一向把这只猪看作王小波的自况,是他追求自由的心灵的“外化”。从种种迹象看,王小波比当代绝大多数圈子里的文人更有知识分子的底色,更值得钦佩。然而,误解也恰恰发生在这个地方。专辑的卷首语就用一种王小波的姿势(他喜欢读罗素,也喜欢引用罗素的箴言)引用了爱默生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